首页
警法纪实
大案纪实
监狱文学
法规存档
文集文档
天子文集
心情随笔
实用存档
天子音乐
我的视频
手机随拍
我存的歌
留言本
当前位置:
首页
警法纪实
监狱文学
走近女死囚 生命极地写真
时间:2009-01-09 15:15:46 来源:
网络
作者:陆萍 阅读:34617次
女死囚居吻雨的前夫阿阳,真是个人间大丈夫!当初采访时,无意间得悉了他
的一些细节后,我是被他的宽宏大度深深打动,随后就开始了长期的追踪采访。
同一案事中那个“吃软饭”的魔鬼情人阿良,与他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反差。这
两个男人有着天壤之别,偏巧又全让居吻雨一人同时碰上了。于是心灵矛盾的冲撞
就充满力度,案情也就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情爱黑洞》揭示了婚外恋酿成的罪恶。里面痴情的女主角黎吻雪,实在让人
可哀可叹可恨可咒,难以忘怀。
采访期间,有不少人要我以道德法庭的形式,用舆论去谴责她那个曾经身居要
职的情夫,可我终究没有去充当一个道德法官。
我觉得人世间有一些是非善恶,法庭并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地方。女人天性中
的某些弱点,或许更是人间悲剧的必然。
《吻别死神》展示了性虐待个案的一个极端。文中女主角火吻燕九死一生,终
又重返人间,从女死囚到敬老院院长,出世与人世之间让人感咽无穷。
这里顺便提一笔,性虐待狂原本是自然界的一种疾病,可惜直到今天,还是没
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记得此文见报后,我收到了不少正遭性虐待狂折磨(所叙情节大都有惊人相似
之处)的妻子们的求助信。对于这些姐妹同胞难言的痛苦和焦虑,我深深同情和理
解,却也常常爱莫能助。一个记者能做的事,不外用手中的笔,对藏匿在生活深处
的这些鲜为人知的暗角,以揭示的方式向社会披露和呼吁。真希望能够有——真正
能拯救这些不幸家庭的社会贤达,来开一点良方。
三个纪实中篇的相同之处,都是惊天地泣鬼神且又负着命案的情爱悲剧,不同
之处是三个女人迥异的命运。
当她们踩上生命的断崖时,一个才二十多岁,一个三十多岁,一个四十多岁。
而今一个已被打下了地狱,与她有缘无分的那一个男人,正背着心灵沉重的十
字架,万念俱灰地行走在人间;一个正在遥遥迢迢跨世纪的刑期中,点点滴滴品咂
着自己酿出的苦酒,与她有缘有分的那位先生,正以博大的胸怀等待着她这个不能
回家的女人;一个已在漫漫十五载的炼狱中获得新生步出了高墙,与她有分无缘的
那名男子,早已命归黄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书中的三个女主角:黎吻雪、居吻雨、火吻燕,都是
化名。她们名字当中相同的一个“吻”字,是我刻意所为,想把她们组成一个特殊
的系列。
就为了醉人魂魄又浸润着罪恶的这一“吻”,我在漫漫时日的采访和写作的过
程中,心头沉甸甸地一次又一次地掂量过她们所付出的代价。
这代价沉重昂贵至什么程度,我甚至无法在这里用文字表达。
常有人问我,这么多年来你为什么要用“女记者采访手记”的方式进行写作,
我想在这里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都知道一个人犯了罪之后,要经公安局抓获、要经检察院批捕、要经法院审理、
要经律师辩护,然后被量刑判罪再投进监狱服刑改造,这套法律程序是十分严密复
杂而公正的。当然为使国家政权巩固,公、检、法、司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
这让我们国家法律的实施,日趋完美;而每个献身这一事业的公职人员,也几乎是
竭尽全力忠于职守,为神圣的事业而奉上他们毕生的心血精力。作为公民之一又兼
为作家和记者的我,往往对他们崇敬有加。
公、检、法、司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我知道,法律要处置一个罪人,
犹如机器处理一个小零件那样,很简便也很有操作性。
机器是铁做的,难免冰冷也难免无情,所谓法律是钢性的、直角的说法,我一
直大为赞同。
但是大千社会缤纷生活,在法律“钢性直角”的大框架之下,还有很多柔软曲
折而复杂的内容,“机器的简单操作”并不能囊括人们生活的全部。
一颗子弹可以在瞬间结束一个罪恶的生命,但是散落在生活角角落落里的罪恶,
却无法用一颗子弹来全部清除干净。
所以我觉得,“机器简单操作”后所剩下的事情,就是我们社会工作者所要致
力去关注的事情。在法场上被中止的这条有罪的生命,和这颗正义的但并不昂贵的
子弹,也应该被演绎成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一笔财富。
事实上,除了判处极刑的伏法者之外,一个人犯了罪服了刑之后,在他(她)
们的身上,已经罪罚相抵了。他(她)们的罪孽,已经在被囚禁的时(刑期的
长短)
空(失去自由的监所)中得到了相应的惩罚,这与我们平时一贯倡导的对刑释
解教人员不得歧视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每当我踏进监狱这扇森严的黑门,我觉得自己更应该真实地去记录——这
些羁押在高墙铁窗下的罪人们“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生存状态,当然也包括隐藏在
他(她)们灵魂黑匣子里的真实的世界。
除了法律地位与我们对立之外,他(她)们血肉之躯中的某些情感,几乎与我
们毫无二致,都为人父为人子、为人母为人女、为人夫为人妻,因着这些相同的社
会角色,(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之外)我深信狱墙内外的他们与我们之间,都有不止
一条的小路和小河,可以走通。
于是我在政法记者的身份之中,注人了一个普通现代人的情感,在写作时把他
(她)们具体的犯罪情节,处理成心灵活动的背景。
因为这些“情节”早已被“公、检、法、司”机关,详尽地、一遍又一遍地记
录在案,我再不必赘言,我以一种人间情怀寻找着常人的视角——即在这些“背景”
前着意去凸现人性、人道和人情。这样,情与法之间就找到了一个绿草茵茵的
中间地带,严酷的法律就变得那样容易面对,而一般人情也上升到了社会道义的水
平。
我知道这些人类共有的寻常情怀是永恒的。生与死。爱与恨可以飞越时间和空
间。
既然生活厚爱于我,让我有这个机会走进狱墙内这片异乎寻常的天地;让我有
机会如此真切地目睹——陷入生命极地、失足在囚笼中的生命同类们的绝望和痛苦,
我就感到自己负有一种无可卸脱的责任,我一定要记下一点什么来,告诉大墙外正
在享受自由阳光的人们。
否则我将不得安宁。
我无法拒绝我灵魂的呼喊。
于是,就有了我的这本书《走近女死囚》,以及其他的一些已经完成、正在完
成和还没有完成的采访手记。
1996年2 月,在我出版的《一个政法女记者的手记》这本书里,余秋雨先生为
我作的序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因我非常喜欢,特录下作为我后记的结尾:“死囚
要受到法律的惩处,但是他(她)们毕竟也还是人,他(她)们有理由要求人格和
智力比他(她)们更高的人,在他(她)们死之前给他(她)们的灵魂获得某种缓
释,给他(她)们精神带来一点平静。在生理上讲,我们对医院里那些明知活不了
几天的病人还要尽力抢救,那么,在精神上讲,我们也不妨对不久于人世的囚犯作
点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一种精神的人道主义。
监狱是人性的边缘地带,而边缘地带的感觉神经总是最敏感的。为此,许多科
学家喜欢做“边缘试验”,而一般人也愿意探询天涯海角、黄昏黎明等等边缘性风
景。读者喜欢读监狱里的悲剧性故事,也与此有关,可能有些读者只是猎奇,但肯
定有不少读者是出于一种关注善恶、美丑、悲喜、人性兽性、崇高无耻等人生基本
谷线的热忱。在纷纷攘攘的现实生活中能不时地萌发出这种关注热惰,是可贵的。
社会公德有可能在这种关注中渐渐普及。”
陆萍1998.10.18. 半夜02:19于(梦乡小站)
42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我顶
首页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联系我们
|
电脑浏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472号
京ICP备20021415号-1
     Powered by
TianZi.Mobi
© 200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