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警法纪实  监狱文学

监狱故事 (全集)

时间:2008-01-22 15:21:12  来源:网络  作者:吴勇  阅读:33853次

罗海军读着信,双手颤抖着,脸上的肌肉也在抽搐,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擦了擦眼泪,继续看着——

“如今,我已走上新生的路,获得了政府给予的两次表扬,监狱已为我申报了减刑材料。也许,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回归故里。我现在身体健壮,戒了毒,体重增加到一百三十八斤。是监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监狱,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学会了珍爱生命。妈妈答应我,等我回来,用他们这几年的退休工资加上亲戚朋友的资助,在郊区租地种大棚菜,做一个本分的菜农。我还打算再开一个小书屋,既可挣钱,也可增长见识。让我们弟兄俩联起手来,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哥哥,一定要挺住。我在狱中为你加油,你一定要等我归来!”

※ ※ ※ ※ ※

读完信,罗海军已泪流满面。

半晌,他向母亲说道:“妈,我一定要戒毒!弟弟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

母亲激动地说道:“儿啊,只要你戒了毒,你还是妈的好儿子!妈已经老了,还指望着你们兄弟俩能早一点回去,妈也能安度晚年了。”

“妈,是我对不起弟弟,对不起这个家啊!”痛定思痛,他禁不住恸哭出声。

“呜呜,哇……”母子俩抱头痛哭。

※ ※ ※ ※ ※

几个月后,罗海军离开了戒毒所,他已成功戒毒。

在弟弟刑满释放的这一天,他来到了清河监区第二监区的大门口。

兄弟俩再次重逢了。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他们已没有了仇视、没有了怨恨,有的只是相互的自责。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兄弟俩的心情。

短暂的沉默之后,哥哥走上前去,兄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哥哥深情地说:“珍爱生命!”

弟弟坚定地说:“拒绝毒品!”

正文 第十二集 离监考博


一分监区办公室。
曹指导员说道:“经请示上级领导,已批准我监区犯人刘永平去省城天都市参加博士考试。这是我监区有史以来第一回。刘永平如果能通过考试,也是我监区的荣誉,上级领导指示,要确保他顺利参加考试。”

韩分监区长接着说道:“监狱领导已做出决定,由教育科王科长带队,我监区派两名民警护送刘永平去省城参加考试,有专车来回接送,要确保安全。”

“汪队副、小何,这回要请你们俩辛苦一趟了!”曹指导员语气亲切地说。

“没问题。”汪队副说道。

“好嘞!”何警官也爽快地答道。

何警官今年不到三十岁,在清河监区甚至在白湖监狱也算是年轻的民警了。与一分监区其他民警都是法律专业大专毕业有所不同的是,他学得是中文专业。他戴着一幅金丝边眼镜,目光深邃,说起话来多少有点斯文。他喜欢写作,常有新闻、通讯、散文等见诸报端,是清河监区小有名气的“笔杆子”。

※ ※ ※ ※ ※

第二天凌晨,王科长驱车赶到。

王科长在教育科工作多年,个头较高,也戴着一副眼镜,可这并没有减煞他的英武之色。虽然汪队副和何警官平时与他很少见面,但彼此都认识。今天能和王科长一道,尤其是到省城去出差,对于基层民警来说机会并不多,所以何警官很高兴。

为安全起见,王科长示意何警官给刘永平戴上了手铐。

王科长对刘永平说道:“囚犯到省城参加考试,这在我监还是第一次。希望你这次能考出好成绩,不辜负监区民警对你的希望!”

“是,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刘永平答道。

警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车窗外的一排排树木转瞬即飘向身后。刘永平的思绪也不停地飘动着,从一件事很快跳到另一件事,从一个人影很快又跳到另一个人影——

※ ※ ※ ※ ※

刘永平入狱前系某公司经理,年轻得志的他,虽然事业有成,但总觉得自己囊中羞涩,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称。于是他竟将从银行贷来的巨款及单位原有一笔公款擅自挪给他人使用,从中谋利。结果东窗事发,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他有期徒刑七年。

从经理到囚犯,刘永平的精神几乎崩溃。他整天默默叹气,总觉得这辈子算是完了。他捕前曾攻读博士学位,希望有一天能大展宏图。如今,苦心经营的事业已经完了,至于“攻读博士”更是提不起他一点兴趣。

一天,他的导师专程来到监区看望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金钱是身外之物,只有知识是自己的,你一定不要放弃。学校那里,我会尽量争取为你保留学籍!”

刘永平已心灰意冷,已下不了重新考试的决心,他说:“唉,一个犯人学了有什么用?在这里也没有学习的条件,再说监狱能让我出去参加考试吗?”他不敢想像,有气无力地说,“谢谢老师的好意,我还是混一天算一天吧!”

导师叹口气默默地走了。

※ ※ ※ ※ ※

曹指导员了解情况后,于是找他谈话。

指导员说道:“在监狱里,把刑期当成学期的人有很多。你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继续学习,这才是对自己的负责的态度。被判刑入狱虽然是人生中的失败,但是,失败并不是最终结果,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见监狱民警也这样劝自己,刘永平的心里渐渐暖了起来,可他还是叹了口气,脸上充满了沉郁凄楚的神色。

指导员又鼓励道:“每个犯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年龄有大有小,文化程度有高有抵,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做你应该做的事。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积极地投身改造,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听了指导员的话,刘永平只感到压抑心中很久的冰峰被溶化了,精神为之振作起来。

“说一个监狱里发生的真实事例,”指导员接着说道,“一个姓王的犯人,大学毕业后也在金融单位工作,因挪用公款而被判重刑,为不虚度漫长的狱中岁月,他决定精读手中仅有的《汉语词典》,以增长知识,积蓄力量。看了几遍后,他发现词典中居然有不少错误,于是给编者去信谈了自己的看法。不想编者很快回了信,向他表示感谢的同时希望他继续纠错。王犯为之一振,又托人买来许多词典,精心研读起来。八年后,到他出狱时已对各类词典纠错三万多条,完成了一部一百多万字的纠错专著,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一次的谈话使刘永平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敏感着那希望的渺茫,可是他心里却洋溢着一种生气的欢喜;虽然也忧虑着成功还在不可知之列,但已少了绝望和灰心带来的黯然自伤。

※ ※ ※ ※ ※

不多久,刘永平写出了第一份思想汇报,在表态要认真改造的同时,也向监狱民警表达了想继续攻读博士的愿望。

看了刘永平的思想汇报后,曹指导员向上级作了汇报,并很快得到答复:

“服刑人员必须无条件接受刑罚,完成各项改造任务,在不影响监管安全和改造秩序的前提下,为其提供了学习便利……”

这天,刘永平正在阅览室看杂志,指导员对他说:“你努力吧,监狱方面已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会尽力给予解决。”

※ ※ ※ ※ ※

刘永平很高兴,回到监舍便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

在分监区,表现好的犯人每个月可以使用一次“亲情电话”与亲人联系。这根“亲情热线”便成了刘永平与学校和导师联系的桥梁。

刘永平的妻子在电话中说:“本来,学校方面仅打算保留你的学籍、为你办理休学手续,现在校方也改变了想法,他们说,只要监狱方面没有问题,他们一定支持你继续读博士!”

刘永平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抓紧每一分钟时间,重新攻读起来。

分监区有严格的规定,每晚九点半所有监舍必须熄灯,让犯人休息。可晚上正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该怎么办呢?

监区民警为他开了绿灯。经过研究,监区让他担任犯人包裹房管理员。包裹房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比较安静,还有一张书桌,较为方便,也不会干扰别人,这样他更有了学习的时间。

尽管监区民警全力支持他,但人在高墙内,读博士所面临的困难还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候,他的妻子李丽成了他与导师、同学联系的关键人物。每隔两个星期,李丽便会来一次监狱,将导师和同学们交给他的参考书和学习资料转到丈夫手上,同时,带回丈夫写在纸上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永平需要的资料越来越多,更新频率越来越快。于是,监区民警每到休息日,便多了一项任务:逛书店,帮刘永平买书。这一切都落在了何警官的身上。

一天,刘永平提出:“我能不能上网查资料?”

监区民警考虑到此事虽没有先例,但对刘永平来说确实需要,于是经请示上级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监区除了犯人的阅览室、活动室外,还有民警的阅览室和活动室,在监区大门的右侧二楼上。刘永平被带到民警阅览室,这里有一台电脑,他在何警官的监督下,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

※ ※ ※ ※ ※

刘永平觉得不能光顾着学习而放松了改造,他就主动提出帮助中队出黑板报,每周一期。刘永平结合中队的实际情况,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章。他的文章针对性和可读性强,犯人们都很喜欢看。

刘永平撰写的论文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看了刘永平留在论文后面的地址,编辑部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这么高水平的论文是囚犯写出来的,直到他们给监狱方打来电话核实后,才深信不疑。

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全体犯人的公开测评中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减刑人员,获得减刑一年的奖励。同犯们都说:“我们尊重你这样的知识分子。”

刘永平也无比激动,他知道,这是知识的力量!

刘永平的课题研究论文终于完成了。其中第一篇二十万字,已经出版;另一篇二十五万字也已经定稿,它将作为刘永平的博士毕业论文。

※ ※ ※ ※ ※

这天,刘永平正在监舍内打扫卫生,情绪显得很低落。

“怎么,有什么想法吗?”指导员问道。

刘永平很不开心地说:“我还有最后一门专业课要到省城天都市参加考试,可我现在是个囚犯,怎么去呢?”

到省城的大学去参加博士考试,分监区所有的民警以往都没有经历过,但指导员还是劝道:“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力解决……”

刘永平感激地笑了。

※ ※ ※ ※ ※

警车来到天都市某大学门口。

王科长和汪队副、何警官神情严肃地带着身穿囚服的刘永平走进校园,这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次迎来了囚犯考生。

在经济管理学博士生专业课的考场门前,何警官为他打开手铐。

刘永平走进考场,三位民警神情庄重地守在考场门前。

这一情景,令考场的人无不惊奇,他们悄悄议论着,复归平静。

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刘永平并没有感到自卑,相反却更增添了他的自信。他坐下来,表情沉着而又镇静。

考试还没有到结束时间,刘永平已走出考场。他对三位民警说:“考得还好!”说这话时,他显得十分自信。

“那就好!”民警们满意地笑了。

刘永平伸出手,示意给自己戴上手铐。此时此刻,那副在被捕时让他感到冰凉可怕的手铐也变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警车带着他缓缓离开校园。

※ ※ ※ ※ ※

“刘永平,”途中,王科长说道:“听说你的刑期已不长了,要处理好改造和攻博的关系。改造应是第一位的,要争取立功受奖,获得减刑,以优异的改造成绩来促进下一步攻博的顺利进行。”

刘永平略显局促地说:“我还有一篇毕业论文要写,论文通过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何警官笑道:“刘永平,你可是我省监狱史上第一位在服刑期间参加博士学位考试的人,值得宣传,值得一书。我准备给你写篇通讯,投给《新生导刊》,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戴手铐的考博生’!”

“好,这个题目起得好!不愧是有名的‘笔杆子’!”王科长称赞道。

“别,别,别!”何警官谦虚地说,“在王科长面前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您的大名我可是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啊!尤其是你最近写得那篇论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造工作》,听说还获奖了呢!”

我顶
返回首页
首页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